|
熱軋硅鋼發展階段(1882~1955年)
鐵的磁導率比空氣的磁導率高幾千到幾萬倍,鐵芯磁化時磁通密度高,可產生遠比外加磁場更強的磁場。普通熱軋低碳鋼板是工業上最早應用的鐵芯軟磁材料。1886年美國Westinghouse電氣公司首先用雜質含量約為0.4%的熱軋低碳鋼板制成變壓器疊片鐵芯。1890年已廣泛使用
冷軋電工鋼發展階段(1930~1967年)
此階段主要是冷軋普通取向硅鋼(GO)板的發展階段。1930年美國高斯采用冷軋和退火方法開始進行大量實驗,摸索晶粒易磁化方向<001>平行于軋制方向排列的取向硅鋼帶卷制造工藝。1933年高斯采用兩次冷軋和退火方法制成沿軋向磁性高的3%Si鋼,1934年申請專利并公開發表。1935年Armco鋼公司按高斯專利技術與Westinghouse電氣公司合作進行生產。之后,Armco鋼公司采用快速分析微量碳等技術和不斷改進制造工藝及設備,使產品質量逐步提高。直到1958年在掌握MnS抑制劑和板坯高溫加熱兩個前工序制造工藝后,制造取向硅鋼的專利技術已基本完善,產品磁性大幅度提高且穩定。1959年開始生產
高磁感取向硅鋼發展階段(1961~1994年)
1961年,新日鐵在引進Armco專利基礎上,首先試制AlN+MnS綜合抑制劑的高磁感取向硅鋼。1964年開始試生產并命名為Hi-B,但磁性不穩定。經過15年的持續改進,Hi-B鋼制造工藝已日臻完善,并于1968年正式生產Z8H牌號。從1979年開始,新日鐵和川崎公司采用提高硅含量、減薄產品鋼帶厚度和細化磁疇技術,陸續生產了0.30、0.27、0.23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