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行業競爭加劇、經營艱難的新常態給人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應對新常態,要有新作為。從3月1日起,太鋼冷軋硅鋼廠推行的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成為應對新常態的一大新舉措。
近日,記者走進冷軋硅鋼廠生產車間,感受新機制帶給干部職工的新變化。
安超是冷軋硅鋼廠酸軋作業區軋機主操。早上不到8點,他就來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一次次反復查看著軋輥的表面質量、乳化液的濃度……一早晨,他一直在為即將要軋制的產品做準備。因為,按照廠里推行的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能否用最低的輔材消耗和能耗軋制出合格產品,與他的收入直接掛上鉤。
與安超同在一個作業區的趙敏,是一名酸洗工。接班后,趙敏的全部心思也都放在了即將要軋制的鋼卷上。他一邊按規程調整著酸液濃度,一邊想著新酸液是要自己付費“買”的,怎么才能既滿足工藝要求,又減少新酸消耗。
其實,不僅安超與趙敏在這樣盤算著。這些天,全廠職工都在算著賬干活。
“這一機制,簡單地說就是督促每一名職工通過心里的明細賬把活干好、干出效益,改變了過去職工只干活、不算賬的核算辦法。”酸軋作業區主管劉江說,“在推行之前,廠里、各作業區都組織相關人員進行過充分討論,大家總體認為在廠里模擬市場經營,誰消耗什么就為什么‘買單付費’的核算辦法目標明確,感受直接,非常好。但在討論中也有職工提出意見,比如軋輥,連軋機架上幾臺軋機的軋輥不可能使用同時到限。如果哪一支軋輥到限了就更換哪一支,那因更換軋輥帶來的頻繁停車造成的產品質量波動就會加大。”
減少消耗與保證產品質量的平衡點在哪里?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促使職工開始了深度思考。劉江說,以往職工是不會考慮這么多的,規定怎么干就怎么干。現在職工對消耗和質量影響自己收入的感受更直接了。
每個職工以生產出的合格產品總價,減去自己消耗掉的輔材、能源,就是自己掙得的工資。廠里給出了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的框架方案,每個作業區在落實這一機制時結合各自的實際又出臺了具體的核算辦法。該廠副書記劉愛國說,該機制在設計之初就確定了一切以保證質量為前提,核算辦法從以前的扣費,變成了模擬付費。職工的想法也就從讓我降成本,變成了我要降成本。最初的想法是針對輔材、能源消耗降成本,后來在每個作業區核算方案的具體制訂中,職工提出的許多問題都與成材率、產品質量緊密相連。這說明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只要職工隊伍有了士氣,眼前的困難就一定能克服,硅鋼就一定能提升競爭優勢。
記者手記
有效的機制是調動職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重要途徑,冷軋硅鋼廠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如何讓指標的激勵作用發揮到最大?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該廠總結得出,激勵指標越直接,產生的激勵效用就越大,職工動力就越大。
如何把能源、輔材消耗這類一直以噸鋼為體現的間接指標,變成讓職工有切身感受的直接指標,給指標承擔人以更大的動力,冷軋硅鋼廠出臺了醞釀已久的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從扣費到付費,從要我降成本到我要降成本,模擬市場化激勵機制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從作業區討論中職工提出的諸多問題、建議,大家已感受到了機制的力量。這是對傳統考評辦法的變革,也是冷軋硅鋼廠應對困境時的一次突破。
(關鍵字:太鋼 冷軋硅鋼活兒要算著干:太鋼冷軋硅鋼廠推行“付費”新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