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央行公布的10月金融數據顯示,前十個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6.52萬億元。初步統計,2024年10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403.45萬億元,同比增長7.8%;前十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27.06萬億元。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7.5%。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金融總量平穩增長,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穩固。展望未來,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短期內不會改變,貨幣政策有望繼續保持較強力度,進一步降準仍有空間,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也將持續強化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
從最新發布的數據來看,信貸投放整體平穩、結構呈現亮點,且利率穩中有降。
——從總量看,10月末,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254.1萬億元,同比增長8%;1至10月,各項貸款增加16.52萬億元。有市場機構估算,前三季度主要金融機構貸款發放量超過110萬億元,比2023年同期多近8萬億元,比2022年同期多近20萬億元。
——從結構上看,信貸結構持續優化,金融“五篇大文章”支持成效持續顯現。10月末,單位中長期貸款余額1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4%;“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為4.23萬億元,同比增長13.6%;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余額3.17萬億元,同比增長21%;普惠小微貸款余額為33萬億元左右,同比增長15%左右。以上貸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項貸款增速。另外,10月個人住房貸款規模明顯好于前9個月月均減少690億元的水平,也好于前兩年同期的水平。
——從利率上看,10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5%左右;新發放個人住房貸款利率為3.15%左右,均處于歷史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10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同比增長7.5%,增速繼續企穩回升。另外,狹義貨幣(M1)增速在連續6個月負增長后首次出現回升。業內人士分析,M1增速邊際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進的背景下,經濟活動企穩向好,社會信心有所改善,也反映出金融市場上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保持穩固。“隨著一攬子貨幣、財政、地產和活躍資本市場的穩經濟政策持續落地顯效,貨幣活化程度明顯提升,居民端信用向好改善,金融數據呈現結構性亮點。”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表示。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貨幣政策有望繼續保持較強力度,為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進一步降準仍有空間。而從長期來看,貨幣政策框架將持續優化,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此前在多個場合表示將“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11月11日的消息,潘功勝最新表示,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的強度,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精準性,有效落實存量政策,加力推動增量政策落地見效。
從總量政策來看,專家預計,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將繼續下行,預計年底前存款準備金率有望進一步下調。
潘功勝此前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上表示,“預計年底前視市場流動性情況,擇機進一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25個至0.5個百分點。”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認為,年底前兩個月將出現政府債券發行高峰,預計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銀行體系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元。
與此同時,結構性政策也將繼續發揮精準支持的作用。潘功勝表示,央行將繼續實施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強化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日前發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堅持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保持再貸款再貼現政策穩定性,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實施好存續的專項再貸款工具,推動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與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落地生效。
而從長期來看,我國貨幣政策框架將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更加注重發揮利率調控的作用。《報告》指出,未來,要繼續推進貨幣政策調控框架轉型。隨著直接融資進一步發展,金融市場參與主體、產品類型、傳導鏈條都更加復雜,貨幣政策直接調控金融總量的難度不斷上升,貨幣政策框架轉型需要持續推進,更加注重發揮價格型調控的作用。通過不斷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升金融機構自主定價能力,理順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充分發揮利率調節金融資源配置機制的效果,能夠更好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實效。
(關鍵字:金融支持 降準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