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穩住汽車、家電消費措施有望出臺。近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寧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將制定出臺穩住汽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的措施。由此汽車、家電等被提及的行業引發市場的關注。
在業界看來,這一發聲挺消費,延續了近期各大會議“穩”的基調。因為2018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8%。前11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1%,增速較上年同期下滑1.2個百分點,并創下近15年以來最低。特別是汽車消費萎縮,2018年銷量比上年減少2.8%,拉低了消費增速。而汽車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因而出臺促進汽車消費對穩住宏觀經濟很有必要。
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均認為,近年來消費在我國宏觀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六成以上,商品銷售增速下滑不利于鞏固消費在宏觀經濟中的“壓艙石”作用。而在一定程度上,“穩消費”才能穩增長。“六穩”雖不包括“穩消費”,但“穩消費”是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重要舉措。
促汽車家電消費措施或將出臺
對于要制定出臺穩住汽車、家電等熱點產品消費的措施,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高玉偉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汽車、家電作為耐用消費品,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1/3,是‘穩消費’的重要領域。”
他以汽車為例,當前我國每千人擁有量僅170多輛,距離美國的700多輛、日本的500多輛還有很大差距,這意味著汽車消費增長空間依然較大。特別是隨著環保監管趨嚴、產業政策扶持、環保意識增強、使用成本下降,新能源汽車產銷高速增長態勢仍將持續。
“汽車和家電是典型的大件耐用消費品,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占比較高——其中汽車銷售占比在10%左右,是頭號大宗消費品,家電銷售占比也接近2.5%,促進這兩類商品銷售,對拉動社會零售品銷售總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也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說。
他還進一步指出,發改委強調穩定這兩類商品消費的原因還在于,受前期優惠政策退出、市場情緒波動等因素影響,我國汽車銷量在2018年出現了28年以來的首度下滑,而家電銷售增速也比2017年回落約1個百分點。
記者注意到,201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出現了下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45093億元,同比增長9.1%。這一增速低于2017年1~11月份同期的10.3%。同時,2018年多種消費品消費增速下滑,首先是汽車消費出現負增長:中國汽車協會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11月,全國汽車累計銷量2542萬輛,同比下滑1.65%。這是2004年以來首次負增長。
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高級統計師冶靜怡解讀2018年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時也表示,從名義增長看,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回落0.5個百分點,主要是受汽車類商品降幅擴大和石油類商品增速高位回落等因素影響。11月份,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同比下降10%,降幅比上月擴大3.6個百分點。可見,汽車消費對消費增速影響較大。而有機構數據顯示,汽車消費在限額商品零售總額中占比28%左右,在社會零售總額中中占比10%左右。
不僅汽車,家電行業營收增速也出現回落:據新時代證券統計顯示,2018年1~11月家電零售額累計同比增長8.3%,增速較2017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這主要原因是商品住宅銷售增速從2017年1~11月的5.4%降至2018年同期的2.1%。” 新時代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研報中分析稱。
對于措施效果,潘向東認為,消費刺激政策效用邊際遞減。據他分析,2018年多種消費品消費增速下滑,發改委著重強調汽車和家電這兩種,這兩個行業都正從增量時代向存量時代轉變,同時,在經濟低迷期與房地產下行周期,需求管理政策對汽車和家電消費的促進作用有限。
但王青則認為,“我們預計,通過稅收優惠及定向補貼等手段,這兩類熱點商品特別是汽車銷量較快下滑勢頭將得到明顯緩解,從而對2019年穩消費形成重要支撐。”
他預計,2019年消費增速仍有望保持基本穩定。在他看來,這主要源于兩個原因:首先, 今年個稅減稅效應將充分顯現,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助于穩消費。“綜合考慮到新個稅中起點上調、稅率下調及專項扣除等因素,2019年個稅減稅規模大約在4000億元左右。2018年社零總額約為40萬億元,在邊際消費傾向0.7不變的情況下,僅減稅一項就有望拉升2019年社零增速0.7個百分點。”王青表示。
其次,近年來伴隨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降至30%的分界線以下(2017年為29.3%),我國居民消費結構正在從商品轉向服務,當前服務消費已占整個終端消費的近40%,旅游、教育、醫療和文化娛樂等支出保持較快增長勢頭。王青認為,這是2018年以來,盡管商品消費增速下滑,但終端消費在整個國民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不降反升的主要原因。2019年服務業開放力度加大將有助于提升服務質量,信息、旅游、醫療等服務消費將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高玉偉也對記者說,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繼續升級,服務消費比重進一步上升,富裕型消費特征更顯著,消費質量大幅度提高,預計消費仍能保持持續較快增長,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左右。
今年汽車與家電可能會出臺哪些措施?潘向東認為,過去刺激汽車消費政策主要有降低購置稅、汽車下鄉、節能補貼、以舊換新等,預計未來可能出臺的政策有降低汽車消費稅、汽車下鄉、對指定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等。而在家電行業,未來可能有新一輪家電下鄉的政策出臺,這也符合鄉村振興的大方向。
“穩總量,提質量”
對于未來消費走勢,潘向東認為,消費升級與消費增速下行共存的現象或將持續。
據他分析,在大部分商品消費增速不斷下滑的情況下,金銀珠寶類消費增速從2017年末的5.6%上升至2018年11月末的8.1%;居民消費支出中,醫療保健、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占比在近幾年趨勢向上;同時,央行四季度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居民未來3個月準備增加支出的項目中,居民選擇比例前三位分別是:旅游(29.3%)、教育(28.2%)、醫療保健 (26.3%)。此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的此句話闡述了消費升級(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消費增速下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為何會同時存在,而且這一現象可能會持續。
因而,他預計,后續消費政策組合可能是“穩總量,提質量”,這也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未來可能會從哪些方面來促消費?對此,王青對記者指出,未來促消費可能主要會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收入是消費之源。
“短期內可通過減個稅、降社保等方式,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中長期來看,深化國民收入分配改革、弱化城鄉二元分化格局才是治本之策。”王青表示,具體來說,未來可適度控制政府和企業在國民收入“蛋糕”中的分配比重,著力增加居民收入增速,并通過結構化稅收政策、民生補短板及大力推動城鎮化等手段,減少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擴大消費基礎。另外,利率市場化改革需盡快打通“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真正市場化,這是切實增加居民資產性收入的實招。
其次,優化經濟增長結構,減輕投資對消費的擠壓效應,特別是居民購房加杠桿對消費能力的侵蝕。這需要實實在在地推進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建設,減少政策波動,穩定市場預期,把“房住不炒”落到實處。
高玉偉則對記者說,政策上除了促進汽車、家電消費增長之外,建議還可以從三大方面“穩消費”,這包括:一是大幅度優化消費環境,加快健全消費質量標準和消費后評價體系;二是加大消費領域基建投入力度,補足文化、旅游、體育、健康、養老、家政、教育等消費短板;三是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千方百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深入開展消費扶貧。
(關鍵字:穩消費 政策 質量 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