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會議現場
11月18日, “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養分原位監測與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及其裝備”項目在北京正式啟動。這是繼今年9月24日主持“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型緩/控釋肥料與穩定肥料研制”項目啟動后,金正大集團參與的又一“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作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應用典范,“養分原位監測與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及其裝備”項目總經費663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4636萬元,由中國農業大學、金正大集團等共計29家科研院所和單位參與。
金正大集團陳宏坤副總裁講解課題實施方案
水肥一體化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養分原位監測與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及其裝備”項目主要針對我國化肥過量施用、水肥一體化技術裝備集成化智能化程度低、不同種植體系肥料減施增效的技術研發滯后,亟需加強技術集成現狀,通過聚焦主要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果樹化肥減施增效的重大任務,按照“關鍵技術研究-系統裝備集成-技術模式研究與應用”全鏈條一體化設計,重點開展作物養分快速診斷與土壤氮素原位監測、肥料-水源-裝備三者的關聯適配性技術、水肥一體化智能化技術裝備、典型作物精準水肥一體化技術模擬與應用等相關研究,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解決化肥減施增效的重大關鍵科技問題,為保障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推動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通過“養分原位監測與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及其裝備”項目的整體實施,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顯著提高水、肥等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節約水資源和養分資源,有利于保障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安全。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嚴海軍教授匯報項目總體實施方案
科研創新 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項目共設8個課題,其中金正大集團負責主持“蔬菜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研究與應用”課題,參與“肥料-水源-裝備適配技術及調控裝備”和“ 糧食作物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研究與應用”2個課題。金正大集團負責主持的“蔬菜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研究與應用”課題是該項目下唯一一個由企業主持的課題。通過項目的實施,金正大集團的科研創新優勢將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輻射。
金正大集團副總裁陳宏坤在講解課題實施方案時表示,推廣水肥一體化有兩大利好條件:一是各地的農業結構發生了變化,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比重在增加,同時大量合作社、農場主涌現,他們對肥料等新產品、新技術的需求也在增加。二是政府十分重視節水農業,大力支持水肥一體化推廣。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在會上發言
產學研用 協同創新
作為該項目的首席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嚴海軍教授表示:“根據2016年年鑒,我國目前水肥一體化的灌溉面積為0.7億畝,僅占我國耕地灌溉的7.4%,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目前我國水肥一體化技術在推廣過程中存在水肥供給的不協調、局域發展不平衡、精準化和自動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問題,項目以化肥減肥增效為基礎,目標就是要大力發展水肥一體化技術。”
該項目一共涉及中國農業大學、金正大集團等29家單位,作為項目咨詢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康紹忠表示:”希望各單位要注意加強單位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推動項目順利開展。同時期望項目能夠聚焦從以往的高水、高肥、高產的施肥方式及目標,轉變為適水、減肥、優產、優質、高效、綠色發展的施肥方式及目標,通過項目的推廣應用,減少養分的浪費及對環境的污染,助力中國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目前減肥增效在水肥一體化上的效果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公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白由路指出:“水肥一體化在我國應用推廣十幾年了,但是除了新疆以外,目前我國水肥一體化應用面積較少。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將對我國肥料減施增效提供突破。”
浙江大學教授何勇表示,該項目多學科交叉融合,有土壤、水、環境、植物、 信息、裝備等各個領域的專家, 圍繞糧食、經濟作物生產過程中的化肥與農藥減施增效,針對性的 解決農藝、裝備、工藝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希望項目早日順利完成,實現應用推廣。
除了參與“養分原位監測與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及其裝備”項目之外,在“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金正大集團還主持了“新型緩/控釋肥料與穩定肥料研制”項目,參與了“小麥玉米主產區氮磷淋失阻控技術與產品研發”、“ 黃淮海冬小麥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 棉花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3個項目,至此,金正大集團共計參與到了5項“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持續推動中國生態環境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助力農業可持續發展。
(關鍵字:化肥 水肥一體化 金正大)